もっと詳しく

回退122.121.231.30对话)的编辑,改回Sanmosa的最后一个版本


←上一修订 2021年11月22日 (一) 08:14的版本
第21行: 第21行:
{{儒学}}”’荀子”’({{bd|约公元前316年||约公元前237年至公元前235年|catIdx=X荀}}),名”’況”’,被尊稱為”’荀卿”’,又稱孫卿”’、”'<ref name=”張”>陈垣《史讳举例》指其自称孙卿。一说因漢代人避[[漢宣帝]]劉詢的諱,见{{cite book|author=張祥龍|title=《先秦儒家哲學九講:從《春秋》到荀子》|publisher=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|location=桂林|year=2010|isbn=9787563391653|language=zh-hans}}</ref>{{rp|273}},中國[[戰國]]時代[[儒家]]學者和思想家,[[趙國]]人,曾擔任[[齊國]][[稷下學宮]]祭酒、[[楚國]][[兰陵县 (楚国)|蘭陵]]令,到趙國、[[秦國]]遊說[[諸侯]],宣揚儒學和傳授[[六經]],批評[[子思]]、[[孟子]]等其他儒者及[[墨家]]、[[道家]]等其他學派,有[[韓非]]、[[李斯]]等弟子,著作後世編為《[[荀子 (書)|荀子]]》一書。
{{儒学}}”’荀子”’({{bd|约公元前316年||约公元前237年至公元前235年|catIdx=X荀}}),名”’況”’,被尊稱為”’荀卿”’,又稱孫卿”’、”'<ref name=”張”>陈垣《史讳举例》指其自称孙卿。一说因漢代人避[[漢宣帝]]劉詢的諱,见{{cite book|author=張祥龍|title=《先秦儒家哲學九講:從《春秋》到荀子》|publisher=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|location=桂林|year=2010|isbn=9787563391653|language=zh-hans}}</ref>{{rp|273}},中國[[戰國]]時代[[儒家]]學者和思想家,[[趙國]]人,曾擔任[[齊國]][[稷下學宮]]祭酒、[[楚國]][[兰陵县 (楚国)|蘭陵]]令,到趙國、[[秦國]]遊說[[諸侯]],宣揚儒學和傳授[[六經]],批評[[子思]]、[[孟子]]等其他儒者及[[墨家]]、[[道家]]等其他學派,有[[韓非]]、[[李斯]]等弟子,著作後世編為《[[荀子 (書)|荀子]]》一書。
荀子祖述[[孔子]],重視道德倫理,提倡[[仁]][[義]]、禮義和[[忠]]信,集先秦禮論之大成,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。他相信[[性惡論]],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,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,將互相仇恨和鬥爭;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,由聖人創造,以規範和美化人性。荀子重視人的[[理性]]和學習能力,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,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;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,鍥而不捨的努力,日積月累養成美德。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,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,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[[政教合一]]的觀念。荀子主張任用賢能,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;國家要控制思想,打擊異端邪說,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。自然論方面,荀子傾向[[唯物主義]],認為天地並無意志,不信[[天人感應]]和鬼神之說,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。
荀子祖述[[孔子]],重視道德倫理,提倡[[仁]][[義]]、禮義和[[忠]]信,集先秦禮論之大成,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。他相信[[性惡論]],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,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,將互相仇恨和鬥爭;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,由聖人創造,以規範和美化人性。荀子重視人的[[理性]]和學習能力,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,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;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,鍥而不捨的努力,日積月累養成美德。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,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,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[[政教合一]]的觀念。荀子主張任用賢能,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;國家要控制思想,打擊異端邪說,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。自然論方面,荀子傾向[[唯物主義]],認為天地並無意志,不信[[墨家|墨家天人感應]]和鬼神之說,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。
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,地位崇高,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。在宋、元、明三朝曾從祀於[[孔廟]];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,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,被視為孔門[[異端]](至少是「歧出」),甚至是[[法家]]人物。直至[[清代]]才因[[考據學]]而又被重新評估、定位<ref>{{Cite book|title=荀子新解|url=http://worldcat.org/oclc/953602495|publisher=Hua zhi wen hua|date=2014-06|isbn=978-986-5936-80-8|oclc=953602495|last=荀況, 周.}}</ref><ref>{{Cite book|title=荀子新解|last=廖名春|first=|publisher=文津出版社|year=|isbn=|location=大陸地區|pages=370|authorlink=}}</ref>。
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,地位崇高,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。在宋、元、明三朝曾從祀於[[孔廟]];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,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,被視為孔門[[異端]](至少是「歧出」),甚至是[[法家]]人物。直至[[清代]]才因[[考據學]]而又被重新評估、定位<ref>{{Cite book|title=荀子新解|url=http://worldcat.org/oclc/953602495|publisher=Hua zhi wen hua|date=2014-06|isbn=978-986-5936-80-8|oclc=953602495|last=荀況, 周.}}</ref><ref>{{Cite book|title=荀子新解|last=廖名春|first=|publisher=文津出版社|year=|isbn=|location=大陸地區|pages=370|authorlink=}}</ref>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