もっと詳しく

研發史

←上一修订 2021年11月29日 (一) 16:46的版本
第19行: 第19行:
川崎重工的設計參考了引進自納粹德國的[[He 118俯衝轟炸機]],動力來自機頭的一具{{tsl|jp|ハ9 (エンジン)|Ha9-II乙}}液冷式V12汽油引擎,最大出力850匹,這款引擎的原型是川崎重工從德國取得授權生產的BMW VI。[[亨克爾]]開發的He 118因為減速性較差,不能作超過50度的俯衝,納粹德國空軍最後選擇了可作近乎垂直俯衝的[[容克斯]][[Ju 87]]。川崎沒有照抄He 118,而是根據本身的需求重新設計,包括在機翼安裝了用於控制俯衝制速度的減速板,以符合日本軍方可作60度俯衝轟炸的要求。
川崎重工的設計參考了引進自納粹德國的[[He 118俯衝轟炸機]],動力來自機頭的一具{{tsl|jp|ハ9 (エンジン)|Ha9-II乙}}液冷式V12汽油引擎,最大出力850匹,這款引擎的原型是川崎重工從德國取得授權生產的BMW VI。[[亨克爾]]開發的He 118因為減速性較差,不能作超過50度的俯衝,納粹德國空軍最後選擇了可作近乎垂直俯衝的[[容克斯]][[Ju 87]]。川崎沒有照抄He 118,而是根據本身的需求重新設計,包括在機翼安裝了用於控制俯衝制速度的減速板,以符合日本軍方可作60度俯衝轟炸的要求。
川崎的Ki-32於1937年3月首次試飛,只比三菱的Ki-30晚不足一個月,川崎之後生產多7架原型機。川崎和三菱的原型機在基本構型、機翼設計、人員配置和武器裝備等方面都頗為相似,兩者最大的分別是機頭的引擎,三菱的Ki-30採用當時日本飛機常用的氣冷式引擎,川崎的Ki-32採用流行於英德等西歐航空先進國的液冷式引擎,這種引擎無需在引擎罩的前方設置大型氣冷開口,使引擎罩可設計成流線型。川崎取得授權可在日本生產BMW的液冷式航空引擎,但液冷式引擎對裝配的製作及裝配工藝要求較高,在當時並非日本航空工業界熟悉的設計,所以日本生產的液冷式引擎在可靠度方面不及氣冷式引擎。
川崎的Ki-32於1937年3月首次試飛,只比三菱的Ki-30晚不足一個月,川崎之後生產多7架原型機。川崎和三菱的原型機在基本構型、機翼設計、人員配置和武器裝備等方面都頗為相似,亦同樣採用固定式起落架,兩者最大的分別是機頭的引擎,三菱的Ki-30採用當時日本飛機常用的氣冷式引擎,川崎的Ki-32採用流行於英德等西歐航空先進國的液冷式引擎,這種引擎無需在引擎罩的前方設置大型氣冷開口,使引擎罩可設計成流線型。川崎取得授權可在日本生產BMW的液冷式航空引擎,但液冷式引擎對裝配的製作及裝配工藝要求較高,在當時並非日本航空工業界熟悉的設計,所以日本生產的液冷式引擎在可靠度方面不及氣冷式引擎。
1937年6月,因為兩者的性能都達到軍方設定的要求,但是三菱的Ki-30使用日本當時比較可靠的氣冷式引擎,所以獲得日本陸軍正式採用,並被命名為「[[九七式俯衝轟炸機]]」({{lang-ja|九七式輕爆擊機}}),落敗的川崎只獲得多造5架原型機供繼續測試的訂單。不過中日戰爭在1937年爆發後,日本陸軍航空隊對新款的俯衝轟炸機有大量需求,川崎的Ki-32於1938年8月敗部復活,獲日本軍方正式採用而量產,並命名爲「九八式俯衝轟炸機」({{lang-ja|九八式輕爆擊機}}),在1940年5月結束生產時共有854架出廠,數量比當初獲勝的三菱Ki-30約700架的產量更多<ref name=”militaryfactory_ki-32″/>。
1937年6月,因為兩者的性能都達到軍方設定的要求,但是三菱的Ki-30使用日本當時比較可靠的氣冷式引擎,所以獲得日本陸軍正式採用,並被命名為「[[九七式俯衝轟炸機]]」({{lang-ja|九七式輕爆擊機}}),落敗的川崎只獲得多造5架原型機供繼續測試的訂單。不過中日戰爭在1937年爆發後,日本陸軍航空隊對新款的俯衝轟炸機有大量需求,川崎的Ki-32於1938年8月敗部復活,獲日本軍方正式採用而量產,並命名爲「九八式俯衝轟炸機」({{lang-ja|九八式輕爆擊機}}),在1940年5月結束生產時共有854架出廠,數量比當初獲勝的三菱Ki-30約700架的產量更多<ref name=”militaryfactory_ki-32″/>。